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成民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老子美学浅析

2016-01-21 09:38:0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李成民
A-A+

  老子的美学思想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宝库,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对自然美、朴素美、抽象美、简约美、含蓄美、对称美、混沌美、柔和美、空灵美以及活泼美的崇尚,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现试析如下。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曰:“希言自然”。可以看出,老子是极其崇尚自然之美的,因为在他看来,“道”就是取法它自己的本来样子,中外古今的任何艺术都无法逃脱“道法自然”这一条神圣之路。试问,谁还能在“道”之上另辟一条取法它物的艺术之路呢?绝无可能,因为隐藏在天地万物背后的一切“真”“善”“美”就是“道”自己。除非你根本不想或者也不在表现“真”“善”“美”,否则你就不可能不“道法自然”。

  此外还有:“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大意说:朴作为“道”创生天地万物的起初,当然具有最小的因素,但是普天之下,谁又能从容有效的驾驭它呢?又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与无极。”又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虽然如此,其归宿仍然是“道”创天地万物之初的“朴”。又曰:“化作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些都是老子朴素美学原则的有力表达,在他看来,朴素美才是真美、大美、自然之美、永恒之美。中国画讲究笔墨,以大朴大素的黑白二色构图,然而却有“墨分五彩”之妙论,即使真有五彩绘画,也是略施薄彩、点到为止,绝无无处缤纷、光怪陆离之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又曰:“道为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对老子而言,恍惚之中没有具体形象的真实存在才是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因为它就是“道”——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族群自然而然所要表达的“真”“善”“美”之本体。因为,“道”是无形无象,难以用任何形式的语言加以表达,所以至少从形式上说,“它”是极其抽象,理性的存有。老子关于“道”的存在所作的如此细致的表述,实际上点明了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基本问题——抽象美是一切象绘画理论的。然而,老子的抽象理论绝非空洞无物、主观臆想、不知所云、脱离一切形式的非理性、无意义抽象,而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情”、“其中有信”、彰显着“道”与“理”的中国式抽象。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天得一以请,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美学理论非常理性,善于将纷纷纭纭、极其实用的代表性事物,达到以不变应万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杂为约、变百为一的美学极至境界。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意是说:信实用的言语不华丽乖巧,乖巧华丽的言语不信实。真正知“道”的人不想说更不多说,想说多说的人根本不知“道”。又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又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由此可见,老子欣赏含蓄之美,鄙视直接张扬、锋芒毕露之举,此其体“道”之自然心态,因为他对宇宙万物“格物致知”的结果就是含蓄是一切美善的根本特性之一。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里,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的理论,同时也指出了宇宙万物的对称性问题,此其对称美学的根据。然而,老子这种典型的中国式对称美学却同城外文化中的同类问题有着质的差别,中国式对称美学更加强调无形无象、非物质性、不可见的对称因素,而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实物对称。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不知道能够名符其实质称“它”的名,勉强用尽可能接近其名的字来称呼“它”,叫“道”。在老子看来,宇宙万有的创生主宰者“道”是无法彻底探讨究竟的,不仅如此,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有终极答案,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不停的追究下去,最终都没有结果,所以老子常常用“混”字表述自己的认知。虽然如此,老子的混沌美亦非一味的混然不知不觉,而是就人的理性和直觉而言该知的已经尽知,在尽知的基础上回到终极的混沌,也可以说,老子最终是一位神秘主义思想家,他坦率地承认宇宙万物到处充满不可知的奥秘,虽然对这无数奥秘有着或多或少或清晰或朦胧的直觉,但也无法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如果没有慈悲为怀的圣者情怀,如果没有邃密周覆的思维水平,如果没有心有灵犀、穿透万有的直觉能力,如果没有绵绵若存、似梦似幻的使命感,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怎么可能产生老子这种虚怀若谷、至朴至素的谦虚。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又曰:“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又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在这里,老子以诗一样的语言称赞柔和之美,事实上,不仅老子如此,整个中国文化、中国名族的根本特征都可以用柔和概括。毫无疑问,中国文化和老子柔和美的观念意识深深影响了自古及今的中国绘画,“柔”之美、“和”之美充盈流罐在所有时代的笔里墨间。

  老子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只用。诞殖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对空灵美的表述。

  老子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大意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极限,超越了这一极限的行为叫做“不道”,而“不道”是停止进步的原因。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吧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见,老子欣赏活泼之美,在他看来,万物只有在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之时才有一种亲切可爱的特殊之美,因为只有在这一时期,万物才本着天赋本性自觉不自觉地履行天命,可以说,这一时期自始至终贯彻着一种神圣和庄严。相反,老子不喜没有生意、僵硬干枯之物,因为这意味着有形生命、“德”之本质的暂时终结。老子对这一审美理念对历史上的中国绘画影响深远,无论是中国画中的人物、花鸟、山水,还是雕塑、版画,都是生机勃发、令人心动,惟愿中国绘画的未来发展能够发扬广大这一优秀传统。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成民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